自我意識是人類特有的意識,是作為主體的我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系,尤其是自我關系的認識。我們每個人在個體發展早期就形成了有關我們是誰的自我意識。認知人格心理學家稱之為自我圖式,在人們加工信息的方式及如何與周圍世界互動方面自我圖式起著重要作用。研究發現,自我意識或自我圖式在時間維度上是比較穩定的。這是我們在今年的“世界健康日”上討論它的一個原由。
讓我們來看看自我意識或自我圖式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比如,為什么有的人能堅持鍛煉,成功地使鍛煉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有的人總是一次又一次地下決心,開始一個又一個新的鍛煉計劃,然后再一次次放棄。又比如,為什么有的人獨立,而有的人卻很難發展起這種品質。認知人格心理學家認為,關鍵在于個體是否將“鍛煉”或“獨立”納入其自我圖式中。
認知心理學家進一步將自我分為理想的自我、應該的自我和實際的自我。“實際的自我”包含所有關于自己是何種人的信息;“理想的自我”包括夢想、抱負和個體為自己設立的人生目標;“應該的自我”是個體認為應該成為的那種人,他完成不同方面(家長、社會)施加的任務和責任。特別值得指出的是:人們經常比較自己的行為方式(實際的自我)和想要的行為方式(理想的自我)及應該的行為(應該的自我)。如果比較呈現差異,某些消極情緒就會產生。實際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不一致時就會引起失望和抑郁。而實際的自我和應該的自我之間不一致將導致緊張、焦慮和內疚的情緒。
上述“自我不一致”理論對現在的中國父母應該是很有啟發的。“世界健康日”再一次將我們的思考置于整個世界的背景之中——一個迅速崛起的發展中國家,一個以現代社會為“理想”的工業化社會。我們能夠清晰地看見作為父母“應該的”和“理想的”圖式,但這與我們的“實際”有很大的差異。






